1 2 3

武汉传统百货遭多重挑战 老百货大多已消失

2012-12-18 点击: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武汉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场达20多家,如武汉商场、汉阳商场、青山商场、车站路商场、六渡桥百货、中南商业大楼、中心百货大楼……这些“老百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代武汉人甚至几代武汉人成长的陪伴者,成为他们心中温暖的回忆。但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化,这些老百货如今安在?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为你揭开江城老百货的命运沉浮、发展变迁。

昨日,中商集团召开会议正式对外宣布:闭门改造半年之久的中南商业大楼将于12月20日开业迎宾。届时,中南商业大楼将换一个新名字——中商百货中商广场。

中南商业大楼即将更名,不禁让人联想到江城其他老百货商场的命运。记者探访发现,老百货的命运多为以下三种:经营困难,退出百货行业,“消失了”;发展壮大,组建集团;“改名换姓”,另有所属。据不完全统计,第一种情况最普遍,约占老百货商场总数的八成。

命运之1     大浪淘沙 淡出历史舞台

代表商场:利济商场、六渡桥百货

因为位于中心城区,毗邻汉正街,汉口利济南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一直都很热闹。利济商场,曾经的武汉市十大商场之一,就位于这里。

1998年前后,记者曾在利济商场附近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虽然不是利济商场的最顶峰时期,但利济商场仍然是附近最大的百货商场之一,经营电器、服装、鞋帽等,人气不错。

今年12月6日,记者前往实地踏访时发现,昔日陈旧的利济大厦已焕然一新,墙面被粉刷成了亮眼的黄色;原址的一二层已变成一家餐馆;高楼层已变身为如家酒店。

记者绕着利济大厦走了一圈,试图找点利济商场的影子,但遗憾的是,利济大厦已经物是人非。

利济商场虽然不见了,但附近的老居民显然没有忘记它。当日中午12时许,记者向两名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听利济商场,其中一人顺手一指说:“早改了,那就是原来的老利济商场。”

利济商场不在了,但历史还在。

汉正街地方志对利济商场的历史有这样的记载:前身是民国初年私营业主张世贞在汉正街开设的戴春林百货商店,起初的经营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1991年,商场兼(合)并利济南路小型商业企业11家,新建利济大厦、利济商城两幢大楼,商场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由中型百货零售企业跻身为全市十大商场之一。

据了解,1997年后,商场营业额下降,利润减少;2000年改制,成立利济商场有限责任公司;随后,该公司逐步淡出百货业。

江城多名“老商业”人士介绍,江城绝大部分老百货商场都像利济商场一样,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早期,衰落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后逐步退出百货业乃至消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包括口商场、武昌商场、洪山商场、六渡桥百货等。

命运之2   与时俱进 发展成集团

代表商场:中百、中商、武商、汉商

百年老街江汉路上,耸立着一栋八层楼的古建筑——中心百货大楼。因为大楼外形独特,很多老武汉人对它都记忆深刻。

作为一家百货商场,中心百货大楼至今有75年历史,是武汉“健在”的最老百货商场。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它一直稳居武汉商业前三名,被誉为武汉商业战线的一面红旗。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商业企业纷纷掀起改造热,中心百货大楼因改造投入巨大,后续资金跟不上,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89年,中心百货大楼整体改造成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中百集团成功上市,从资本市场上融资2亿余元,化解了资金瓶颈,终于使企业走出了低谷。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统百货业竞争十分激烈。1997年底,中百集团开始进军零售业中另一个领域——连锁超市。次年6月,第一家大型仓储超市在汉口唐家墩开业。

经过多年的深耕,中百集团确立了在武汉超市业界的领军地位,实现了由传统零售业向现代连锁超市业态的成功转型。公司已由中心百货1家百货店,发展成为拥有900多家网点(百货店、超市网点),集百货店、仓储超市、便民超市等多种业态并存,涉足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在武汉商界,与中心百货大楼一样发展壮大的还有武汉商场、汉阳商场和中南商业大楼。以汉阳商场为例,其原是武汉的一家区属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家集商业、展览业、外贸、旅游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多业态、现代化大型商业上市公司

命运之3   嫁入豪门 改名换姓续辉煌

代表企业:青山商场、建二商场

青山商场曾是武汉市的十大商场之一,是青山区的商业龙头企业。12月5日,记者前往探访。在青山建设二路公交车站,因不知道如何转乘前往,记者随机问了三名同在车站等车的乘客。其中一名年轻人称“不知道”,但另两名年长的乘客不仅告诉记者如何转乘,下了车怎么走,都讲得一清二楚。

到达“青山商场”后,记者发现,商场招牌的名字并不是“青山商场”,而是“青山百货商场”,而且名字前方有一个中百集团的LOGO。商场门口一字摆放着十多个花车,销售人员正在促销保暖内衣。记者注意到,花车上面的标志并不一致,有的是“青山商场”,有的是“青山百货”。

据了解,花车标志不一致,以及青山人对商场的口头称呼和实际名称不一致,均与青山百货商场的发展历史有关:因种种原因,商场名几经变换。

青山区地方志记载,青山商场的前身是1958年开张营业的武汉市百货公司青山商场。“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红钢城百货商场。1984年改称武汉市青山商场,后更名为武汉市青山百货商场。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改称武汉青山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7月,因经营出现困难等原因,青山商场由中百集团托管经营。1999年8月,中百集团投资200多万元,厂商投资300多万元,对店堂局部进行整理装修,并对商场的经营品类进行了大幅调整。

江城众多老百货商场中,与青山商场一样,商场实体还在,但已“改名换姓”的还有青山建二商场(现为武商建二商场)、江夏商场(现为中百江夏百货)等。

中商集团副总、中商百货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自力:人才缺乏是“群倒”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流通体制改革,此后一批老百货商场纷纷倒下。概括来说,导致大家衰败的原因包括:部分企业领导人没有及时跟上形势,让“等、靠、要”思想误了事;优秀的商业人才多集中于武汉市的市属商业企业,区级乃至街道级的商业企业人才欠缺,制约了其发展。

中百集团副总、中百百货董事长程军:

不会“变”就会被淘汰

民情即商情,民意即生意。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做商业必须根据新的民情民意及时应变。中心百货70多年不倒,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武汉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方烈:传统体制存弊端

过去是企业“办社会”,一家企业往往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另有学校、医院等分支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是传统国企的通病。

举例来说,武汉市曾有一家小的国有企业,真正从事经营的只有10人,但党政工团等人员也有10人,退休人员更是多达20人。“10个人做事养40个人”,这就是很多传统国企的写照。负担太重,是压垮众多传统百货商场的重要原因。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昌区两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执行会长郑建: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掉队”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不太丰富,大家只要开店有东西卖,就能挣钱。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人不能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特色,自然就“掉队”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秦尊文:“老百货”是一个时代现象

上世纪80年代还以计划经济为主,当时物资比较稀缺,交通也不方便,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各个区域的老百货商场生意因此红火。这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人们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部分老百货商场因不能顺应市场变化,逐步被淘汰出局,也有部分商场因城市发展和拆迁改造等原因,最终消亡。

近年来,代表老百货的“商场”、“大楼”都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广场”、“购物中心”和“销品茂”等新词汇。但记者探访发现,幸存的老百货纷纷更名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是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和经营业态的变化——百货业曾是零售业的龙头,但如今在超市、网购、专业店等一帮“同门兄弟”的围追堵截下,百货的老大地位已开始动摇。

困境:传统百货市场被抢占

过去的老百货商场无所不有,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具电器。“那时百货商场还卖食品、糕点、咸菜等,它力求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中商集团副总、中商百货总经理刘自力回忆道。

多名“老商业”人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超级市场、仓储商场、网络购物等新兴业态在武汉迅猛发展,传统的百货商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对百货商场冲击最大的当属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以美国的沃尔玛和法国的家乐福为代表。两大国际巨头还带动一大批国内零售企业紧随。综合超市这种零售业态以其宽松的购物环境和低廉的商品价格为竞争武器,迅速抢占市场。

大型综合超市以经营生鲜食品为主,兼营服装、鞋帽、百货、家电、日化、杂品等各个门类,突出“一站购物、一次购足”的消费理念。“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费者日益追求简洁、自由的生活方式。大型综合超市满足了这样的市场需求,加上其价格相对便宜,大部分城市家庭因此将其作为生活购物的第一选择。”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吴先明说。

近年来,各种专业店也在逐步分解传统百货商场的“领地”。比如,以经营服装、家电、百货、日用品等而开设的专业连锁或直营店,它们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品、更加周到的服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优势。这些专业店逐步蚕食着百货商场的经营品类,使百货商场的经营之路越走越狭窄。

潜在却巨大的威胁其实是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消费者可随时完成交易,也可以买到任何商场出售的产品。“网购太厉害了。传统百货商场地点固定、面积固定、经营的品牌和品类都不易变化,所以在网络购物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尽显劣势,因此受到极大的威胁。”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健说。

超市、便利店和直销等零售方式也在对百货商场“围追堵截”。刘自力称:“最近十来年,涌现出了超市、专业店等许多零售新业态,市场不断被细分,传统百货商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这也是部分老百货商场消失的重要原因。”

突围:错位经营打造特色

据了解,武汉市目前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有10余家,百货商场门店约30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传统百货商场,即营业面积在3万至6万平方米之间,分3-7个楼层,每个楼层经营不同品类的商品。部分百货企业还有地下一层,主要经营餐饮、超市等。

百货品牌包括本土品牌和外来品牌两大类。本土品牌包括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武汉国际广场、中百百货、中商百货等;外来品牌包括大洋百货、银泰百货、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等。

中商集团副总、中商百货总经理刘自力说,本土百货商场一方面面临超市、网购、专业店等“同门兄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不断有外来品牌进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百货商场纷纷细分市场,于是出现了高端百货(新世界国贸店)、主题百货(银泰百货世纪店)、潮流百货(中心百货)、社区百货(南湖都会)等定位不同的百货商场。

在细分市场、强化特色的同时,还有百货商场向大型购物中心方向发展。比如:目前的老中南商业大楼与中商广场正在进行一体化改造,待中商广场明年改造完毕后,将形成一家经营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购物中心,其名字也将统一为“中商百货中商广场”;武商亚贸广场等近期进行了局部改造或扩建,增加了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设施。“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建购物中心,在中商百货中商广场的基础上,建成一家营业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购物中心。”中商集团总经理熊佑良昨日透露。

“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摩尔城(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的价值会愈加凸显,它也是未来百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管理咨询专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王丹青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王丹青介绍,摩尔城在国内于2000年前后兴起,其特点是经营面积大,一般在10万平方米上下;体量大,能容纳百货、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其优势是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消费体验。“在摩尔城,一家人可逛逛街、吃顿饭、看场电影;网购、超市、专业店等零售业态虽然各有优势,但无法提供这样的消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商业整合的大幕已经开启,本土两家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和中商集团的合并重组,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合并重组方案已获得双方董事会通过,本月21日将提交两家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一旦重组成功,存续公司将实施双品牌战略,即连锁超市业务以“中百”品牌为核心,百货业务以“中商”为基础。

“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做大规模、做大品牌、做出特色才有出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秦尊文说,中百中商重组有利于双方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建立统一的产业平台,实现商业资源一体化,打造一家大型上市商业集团。

友情链接|宝骐广告|汉马奔奔 联系电话:027-87712600

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体育馆路2号新凯大厦五层

鄂ICP备16024575号 鄂公安网备 42010602000539号

微信 微信